江湖聊天室,凡尘江湖是最早的江湖聊天室,起源于1999年网络时代的初期。凡尘江湖结合笑傲江湖武侠背景,以世纪江湖为核心,以文字江湖的形式演义的真实江湖故事。欢迎注册登陆www.fcjh.net
风渐隐
发表于 2025-1-9 22:13:06
1月9
东汉末年,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盘踞在宛城的张绣。当时已经到了中午,烈日当空,天气十分炎热。将士们携带着沉重的武器,全身都被汗水浸湿,又热又渴,非常难受,给行军带来了严重影响。 曹操见将士们一个个舔着干燥的嘴唇,勉强行走,心里非常焦急。下令队伍原地休息,派人分头到各处去找水。过了好一会,派去的人全都提着空桶回来。原来,这里是一片荒原,没有河流,也没有山泉,根本找不到水。曹操又下令就地挖井,士兵们挥汗挖土,但过了好长时间,也挖不出一滴水。 曹操心想,情况很严重,如果在这里久留,会有更多的人无法坚持下去。曹操略微思索了一下,猛地用马鞭指着前边的山坡,大声对手下的将士说:“这个地方我熟悉,翻过前边的山坡,就会有一大片茂盛的杨梅林,到了那里,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尽情的将杨梅享用个够。” 将士们一听说杨梅,就自然而然地想像起酸味,从而流出口水,顿时不觉得那么渴了。曹操立即指挥队伍行进,经过一段时间,终于带领队伍成功找到了水源,大家痛痛快快的喝了水,精神焕发的继续行军。
风渐隐
发表于 2025-1-10 00:43:29
1月10战国时期,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,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,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善于吹竽的乐工,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。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,都能拥有特别优厚的待遇。当时,有一个游手好闲、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,姓南郭。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,就一心想混进乐队,于是设法求见宣王,向宣王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,博得了齐宣王的欢心结果宣王把他也编入吹竽的乐师班里。 可笑的是,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。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,他就混在队伍里面,学着其他乐工的样子,摇头晃脑,东摇西摆,装模作样地在那里“吹奏”。由于南郭先生学得维妙维肖,而且几百个人一起吹奏,齐宣王也听不出什么异样。就这样,南郭先生滥竽充数,混了好几年,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,而且还和其他乐工那样,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,过着舒适的生活。 后来,齐宣王死了,他的儿子齐湣(mǐn)王继位,齐湣王同样爱听吹竽。只有一点不同,他不喜欢合奏,而喜欢乐师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。 南郭先生得知这一消息之后,吓得浑身冒汗,成天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。南郭先生心想,这回要是露出马脚,丢饭碗还是小事,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,恐怕连脑袋都保不住了,不如溜之大吉。所以,趁着齐湣王还没叫他演奏,南郭先生就赶紧溜走了。
风渐隐
发表于 2025-1-11 00:44:20
1月11
传说,楚国人沈诸梁是叶地县尹,人们都称他“叶公”。叶公常常对人说,他最喜欢呼风唤雨、能大能小、变化万端的龙。他在自家大门前的石柱子上雕刻了一对大龙,龙身盘绕着柱子,龙头高高抬起,瞪着眼、张着嘴、舞着爪,样子非常威风。屋顶上也有一对大龙,面对面,正在抢一颗龙珠。花园里面也到处都是龙,石头上、墙壁上、台阶上都用“龙”的图形来装饰。此外,屋子里面的家具、吃饭的餐具、睡觉的寝具都和龙有关。
叶公喜欢龙,不但住的地方随时随地可以看到龙,他的生活起居也离不开龙。他每天一有空闲就画画、写字,画的是龙,写的也是龙。他连给孩子取名都不离龙,老大叫“大龙”,老二叫“二龙”,老三叫“三龙”,女儿取名“龙女”。天界的真龙得知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,十分感动,决定下凡来人间走一趟,向叶公表示谢意,给他些恩惠。 \
一天,叶公正在午睡,屋外突然风雨大作,电闪雷鸣。叶公惊醒了,急忙起来关窗户,没想到这时真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,叶公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。当他转身逃进堂屋,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。叶公见无处可逃,吓得面如土色,瘫倒在地,不省人事。 真龙瞧着被吓昏在地的叶公,感到莫名其妙,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。其实,这个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,他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,借以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而已。
通过叶公的虚假和蛟龙的真诚的描写,无情地讽刺和严厉地抨击了那些表里不一,口是心非的政客。
风渐隐
发表于 2025-1-12 00:22:29
1月12
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,非常喜欢结交朋友,并经常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。一天,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,宴请宾客,大厅中觥筹交错,异常热闹,大家猜拳行令,饮酒作乐。
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,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,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,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。后来,他这位朋友没有说明原因就告辞离开了。这让乐广感到很纳闷:他为什么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?
过了好几天,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。乐广很想念他,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。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,而且病得很厉害。乐广奇怪地问:“前几天喝酒的时候,你不是还好好的,怎么一下子就病得这么厉害了呢?”刚开始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,后来在乐广的再三追问下,这位朋友才说出实情:“那天你盛情招待我,本来大家喝得很高兴。我喝了几杯以后,突然发现我的酒杯里有一条蛇,而且还慢慢地蠕动。我当时感到很害怕,也觉得很恶心。但你的盛情难却,所以我勉强喝了那杯酒,然后就离开了。回到家里以后,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,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。就这样,我一病不起了。”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,思前想后,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,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,于是,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,邀朋友举杯,那人刚举起杯子,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,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,他惊得目瞪口呆,这时,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,说:“都是它在作怪,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!”随后,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,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。这位朋友恍然大悟,他开心地说:“噢,原来是这样啊,杯中的蛇竟然是墙上的弓的影子!”他的这位朋友疑窦顿开,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,病也随之而愈。
风渐隐
发表于 2025-1-13 02:07:18
1月13
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,直到现在,人们还都说,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。当时还有一个工匠,名字叫石,人们叫他匠石,是楚国京城郢都人,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。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?
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,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。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,薄薄地涂一层白灰,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,瞅准了鼻子尖,“唰”一下子,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的白灰给扫掉了,连鼻子尖的皮都蹭不到。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。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,假如有人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门前耍弄,那就有点儿不自量力了。
风渐隐
发表于 2025-1-14 00:07:35
1月14
楚汉争霸时期,汉王刘邦曾率军攻打楚都彭城,结果被项羽的军队杀得大败,溃逃到了荥阳地区。这时,许多已经归顺了刘邦的将士见势不妙,纷纷投降了项羽。刘邦的降将魏王豹一看苗头不对,也离开汉营,回到了他的封地河南。魏王豹一到河南,马上封锁了黄河西岸的临晋关,切断了汉军的退路,去与项羽谋和。
这样一来汉军腹背受敌,形势十分危急。于是刘邦派部将说服魏王豹,动员他重新投靠汉王。可魏王豹一意孤行,坚决不允。刘邦恼怒万分,就派大将韩信去征讨魏王豹。魏王豹闻讯,立即命柏直为将,率重兵严密防守在黄河西岸的蒲坂一带,以阻止汉军渡河。
韩信率领汉军来到了黄河西岸,他见蒲坂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而且对岸又有重兵把守,知道从这里强攻是难以取胜的。于是韩信决定运用兵法上“声东击西”的战术,准备巧渡黄河天险。为了迷惑柏直,韩信就命少量兵马在蒲坂对岸扎下营寨,并让他们日操练巡行,做出汉军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姿态,却暗中调兵遣,把汉军主力转移到夏阳河口,准备从夏阳偷渡黄河,进攻魏王豹。果然,柏直中了韩信的计,以为汉军真要从蒲坂渡河了,就向魏王豹报喜,说蒲坂防守得很严密,可谓坚如磐石,汉军休想过黄河一步,魏王豹现在可以高枕无忧了。
韩信率精锐人马赶到夏阳后,立即命士兵砍树,做了大量木桶,然后三三两两捆在一起,再拴上木排,便制成了渡河用的木筏,乘着它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了黄河。汉军一上岸,就直取魏王豹的老巢安邑。
魏王豹反应过来的时候,已经为时已晚。他慌忙召集起队伍,领兵迎战。可魏王豹的乌合之众根本不是汉军的对手,结果让汉军杀得惨败,魏王豹自己也被韩信活捉了。
风渐隐
发表于 2025-1-15 21:44:00
1月15
枚乘(约前210年-前138年?),字叔,淮阴人,西汉时期辞赋家,与邹阳并称“邹枚”,与司马相如并称“枚马”,与贾谊并称“枚贾”。枚乘早年担任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,因在七国之乱前后曾两次劝谏刘濞而显名于世,后离开刘濞而成为梁王刘武的门客,于汉景帝时被任为弘农郡都尉,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被以安车蒲轮征召,于入京途中逝世,享年约七十三岁。
枚乘曾经做过吴王刘濞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。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,曾上书谏阻他起兵,叛乱中,又劝谏他罢兵,吴王均不听从。后来,吴王的叛乱被平定,而枚乘也由此出名。
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,枚乘说:“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,讨厌自己的脚印,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,这样一来脚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。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,就会没有影子和脚印。要想不让别人听道,不如自己不说;要想不让别人知道,不如自己不做。想让热水变凉,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热,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,以制止水的沸滚而让它变凉,也没有用,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。不懂得从那根本上解决问题,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,就根本没有用处。”又说:“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,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象变高变大,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;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,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好处,但总有有用的时候;背弃信义和道理,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坏处,但总有让您灭亡的时候。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,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变的道理啊。”吴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,枚乘就离开他,去了梁国。
风渐隐
发表于 2025-1-16 00:28:10
1月16唐朝有个名叫李义府的人,出身贫寒,但潜心读书,关心时政。唐太宗时,他在科举考试中因对策良好而被朝廷录用,当了一个小官。唐高宗继位后,擅长察言观色、逢迎拍马的李义府升了官,高宗想把武则天立为皇后,李义府上蹿下跳,百般支持,博得了高宗的欢心,很快升任右丞相,成为掌握朝政大权的高官。李义府表面上待人和蔼谦恭,脸上总是带着微笑,但心底里却狭隘阴险,手段毒辣,冒犯过他或不顺从他的人,都会遭到他的毒手。为此,大家在背后送给他一个外号“笑中刀”。有一次,李义府听说大理寺的监狱里关着一个犯死罪的女囚,长得非常漂亮,便想霸占她。他甜言蜜语说通了狱吏毕正义私下放了她,又指使手下偷偷把她藏在私宅。事情被发觉后,主管大理寺的官员向高宗奏告。他得知后便威逼毕正义自杀。李义府以为死无对证,也就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。侍御史王义方了解内情后,将原委奏告高宗,并要求朝廷对他严加惩处。但因高宗偏祖,不仅不拿住李义府问罪,反而将王义方贬到外地去做小官。事后,李义府还恬不知耻地讽刺挖苦王义方。此后李义府更加肆无忌惮,徇私枉法,聚掠钱财。一天,他在宫中看到一份任职名单,便默记在心。回家后,就指使儿子找名单上的一个人,向他透露这件事,并乘机索要了一大笔钱。不久,此事被揭发出来,高宗终于认清了这个一贯逢迎讨好、笑里藏刀的小人的真面目,将他父子流放到谢州(今四川境内)去。后来天下大赦,也不准他返回京都。
风渐隐
发表于 2025-1-17 00:27:33
1月17
相传,唐太宗曾率军远征辽东。当大军到达海边时,太宗举目远眺,见沧海茫茫、一望无边,大军很难渡过去,不由得心急如焚。
大将薛仁贵见状,心生一计。他请太宗来到海边一座五彩的营帐中歇息,并请文武百官一起陪同太宗饮酒作乐。一时间,笙歌四起,美酒飘香。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,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,不知不觉陷入了酣睡。他睡得正香,忽然听到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,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,这才发现自己与大军正在乘船渡海,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。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为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,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。因为皇帝贵为“天子”,所以后人便将这个故事称为“瞒天过海”。
风渐隐
发表于 2025-1-18 01:58:30
1月18
秋凉时节,天高云淡,庄子信步来到濮水北岸牧场上,只见遍地牛群,他捋着胡须,陶醉了。
庄子突然想起今天庖丁要参加技能大赛了,于是快步前往。
只见庖丁注目凝神,提气收腹,气运丹田,他表情凝重,运足气力,挥舞牛刀,寒光闪闪上下舞动,劈如闪电掠长空,刺如惊雷破山岳,只听咚的一声,大牛应声倒地。
再看庖丁手掌朝这儿一伸,肩膀往那边一顶,伸脚往下面一抻,屈膝往那边一撩,动作轻快灵活。庖丁将屠刀刺入牛,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,与他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,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, 美妙动人。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《桑林》起舞一般,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《经首》十分合拍,这样的场景真是太美妙了。不一会,就听到“哗啦”一声,整个牛就解体了。
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,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:“啊呀,真了不起!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?”
庖丁见问,赶紧放下屠刀,对梁惠王说:“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,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。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,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,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,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,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。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,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,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。”
“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,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,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。”
在满堂喝彩声中,庖丁轻松夺冠。